从“雁南飞”到“凤还巢”——沿海服装厂,浩浩荡荡进河南!
盛夏七月,艳阳当空,中原大地,一派繁忙!
此时正是服装生产的旺季。走进内黄县亳城镇卡顿地服饰生产车间,裁剪缝制、接单发货,工人们个个干劲十足,刚刚从生产线制成的衣服,来不及入库,就要打包乘船出海,发往海外。
“70后、80后老了,很多要回老家照顾老人和开始读中学的孩子,90后、00后不可能跑福建这么远来做服装。”卡顿地负责人说到。为了能有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卡顿地和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合作,积极配合实施“百镇千村万条线”工程,把工厂从福建转移到了河南省内黄县。
年轻人留在家里有了底气
“让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发展是不容易的,除非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又可以满足他们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追求!”一位西平县领导这样说。
在西平县五沟营镇缝盘车间里,毛衫技师吕静自信地说:“我一天能加工400多件,工作也越来越熟练。我现在的工钱是两块五一件,以后随着工作越来越熟练,工作效率会越来越高,工钱也自然会越来越多”!她以前在沿海务工,每个月虽有六七千的收入,但是高强度的劳动让她身心俱疲,去年春节,她选择回到家乡,她说,如果不是家乡的服装产业发展的这么好,她是不敢回来的,如果县城没有越来越发达的公共设施、生活配套,她是不想回来的。现在在这个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有底气,又能和家人在一起,真好。
村里的闲置厂房得到了再利用,村集体经济有了活力
尉氏县森簏服饰制衣厂所在村庄刘符陈村是永兴镇的脱贫摘帽村,当村庄整体实现脱贫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接续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摆在刘符陈村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富民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论证、外出考察、深入思考、集体讨论,最终决定利用村里空闲的集体土地,引进森簏服饰制衣厂,一方面可以就近解决脱贫户、监测户的务工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盘活闲置的集体资产,利用出租厂房增加村集体收入,每年仅厂房出租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带来近30000元的收入。
人气就是财气。一个县城,楼盘空空怎么行?一个开发区,大量厂房闲着怎么行?一个县域,年轻人都背井离乡怎么行?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正在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留住年轻人,让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 徐社党
责任编辑:王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