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林主要害虫绿色防控高端论坛圆满落幕
本网讯(王四典)7月5日,由省科协主办、省昆虫学会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承办的第八期科创中原论坛“全国农林主要害虫绿色防控高端论坛”在郑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和企业的1000余人在线参与论坛。我省植物保护专业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50人参与线下研讨交流。
现场出席第八期科创中原论坛的部分专家、青年才俊
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高平教授主持开幕式,介绍应邀作报告和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尹新明教授致开幕词,她代表农大、代表学会向参加论坛的专家和领导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生规模、科研平台以及两地三校区互联等方面,展示了河南农业大学多年的发展成绩。她指出,河南省昆虫学会紧密围绕我省昆虫学科发展和农林害虫防治开展学术交流、建言献策,为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省科协副主席王继芬发表热情洋溢的视频讲话,代表省科协对应邀作报告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对线上、线下参与本次论坛的各地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表示欢迎。指出河南省科协高度重视学会学术工作,积极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着力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助力推动河南省昆虫学事业的更快发展。
论坛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康乐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戈峰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河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尹新明教授,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树堂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幸福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陆永跃教授,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安世恒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与参会代表开展互动交流。
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共同研讨了全国农林主要害虫绿色防控的策略与方法,全方位、多角度提出了宝贵意见和中肯建议,对助力昆虫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推动植物保护与农林生产深度融合、助力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论坛采用腾讯会议+推流直播方式举办,得到多位专家高度评价,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效。
1、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研究员作视频报告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研究员
报告内容:
吴孔明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入侵性重要害虫草地贪夜蛾种群迁移监测研究、应急防控技术研究、持续治理技术探索及推广,回顾了该害虫从发源地美洲短时间内快速扩散成为全球性害虫的整个过程,就传入我国之前已经开展的一系列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预测、监测做了介绍,报告了该害虫在我国不同地理纬度的发生时间。吴院士团队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及周边国家迁入、迁出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过程,厘清了境内外虫源及迁出迁入规律。
针对草地贪夜蛾带来的危害和生态影响,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高度,吴院士团队和其合作单位,迅速建立了由性诱测报技术、有效积温测报技术、杀虫剂抗性水平评估、高效低毒杀虫剂精准施用、高空灯阻碍迁飞等组成的快速应急防控技术体系,通过切断虫源、区域联控,利用现代化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生态防治策略,结合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从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常规育种、生物育种方面,精准应对草地贪夜蛾带来的重大威胁。
2、“Molecular mechanism of flight and migration in locusts”(蝗虫飞行和迁飞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研究员在线作报告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研究员
报告内容:
以蝗虫为研究对象,聚焦“为何蝗虫可以远距离飞行?”和“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康乐研究员从基因、代谢和行为等方面系统报告了研究团队探讨蝗虫飞行和迁飞分子机制的过程,阐述了蝗虫产生严重为害的两个主要原因:当地的聚集和异地的迁飞;控制蝗灾要控制在蝗虫起飞之前。研究飞行和迁飞的特点是认识蝗灾、控制蝗灾的重要途径。康院士团队从多角度探索了飞行和迁飞的奥秘,有3个新发现:第一,发现了新的神经肽ACP,且该神经肽在飞行肌中特异性的调控了蝗虫的飞行和迁飞;第二,发现全新的低氧因子Hif-1α调控了蝗虫的可持续性飞行;第三,首次从分子机理上和代谢水平上解释了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飞行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
3、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创新与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在线作报告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
报告内容:
根据世界粮食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我国“质量兴农”和“绿色农业”的要求,宋宝安教授提出要亟待解决抗药性持续发生、病虫草害持续上升、粮食安全、环境生态风险加大等问题;绿色农药的原始创新是解决我国传统农药存在问题的关键,对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宋教授回顾了我国绿色农药发展的历史脉络:绿色农药的开发从仿制到仿创结合,目前已经进入创制为主和自主创新阶段。形成了初步的科技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在农药的理论创新、品种创新及应用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创制开发20多个杀虫剂、18个杀菌剂和10个除草剂,集成了一批区域作物两减技术模式,实现了项目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之后,宋院士介绍了国际农药绿色发展趋势呈现的3大特点:新的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学科发展的推进;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新农药创制领域获得的成果: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4个作物免疫药剂以及USPA蛋白靶标的发现;提出了未来5-10年绿色农药创制的发展目标和研究重点。
4、以生物防治为主,综合防治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
报告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教授
报告内容:
杨忠岐教授从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的危害谈起,以钻蛀为害、传播病原的林木天牛、爆发性食叶为害的美国白蛾为例,系统介绍了主要林木害虫的天敌种类、发生动态、保护利用以及繁殖释放技术,提出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的防控策略来防控重大林木害虫的建议。针对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生物防治的前景,杨教授提出可以使用松褐天牛信息素来提高松褐天牛成虫的监测和防控效率,可以研发天牛寄生蜂携带致病微生物的方法以大幅度提高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成效。
5、苹果主要害虫防控技术
报告人: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河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尹新明教授
报告内容:
尹新明教授从绿色防控相关概念、主要技术与苹果害虫种类、发生动态、存在问题以及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讲解。绿色防控主要通过生态调控技术、物化调控与学生生物防治技术等进行防治,结合苹果园害虫综合防治,利用杀虫灯、粘虫板、昆虫性诱剂、食源诱控技术、防虫网阻隔、银灰膜避蚜等技术,结合科学使用农药对苹果园害虫进行科学防治。对苹果树的三大害虫:果实害虫、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种类,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等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也对在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苹果套袋与不套袋的防控管理如何操作以及苹果园害虫绿色防控的难点两个问题进行了讲解。
此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戈峰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树堂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江幸福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陆永跃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安世恒教授应邀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责任编辑:王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