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贤梁东军:以孝治村,造福百姓

梁东军,2017年睢县供电公司派驻涧岗乡闫土楼村任第一书记,在全村推行孝道文化,建立孝善敬老理事会,表彰孝善敬老模范,引导人心向善。经过四年努力,有效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在全村形成了老年人老有所养、年轻人人人思孝尽孝的新风貌。其事迹多次被河南卫视、商丘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孝贤:梁东军

 

年龄:49岁

 

家庭住址:睢县城关镇湖东路供电公司家属院

 

孝行感言:通过几年努力,使全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人们高兴,我心里更高兴,一切的辛苦劳累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成立孝善理事会,让儿子给老人筹钱养老

 

2017年7月,梁东军由睢县供电公司派驻到睢县涧岗乡闫土楼,任第一书记。闫土楼村地处边远,是解放前豫东第二个党支部所在地。当时,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地收入,比较单一,全村298户人家,有103户是贫困户。村里年轻人农闲出去打工,就剩下年老多病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挣钱难,也没有往家寄钱意识,村里老人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困难。

 

有一次村中修路,铲了一个老人几棵青菜,老人伤心难受半天,那是他和孙子吃菜的唯一保障啊。当时村里老子告儿子不孝顺,儿子告老子不理解,婆媳当街对骂、妯娌村头对打的事时有发生。梁东军和村委几个人通过调研分析,认为主要是老人没钱花,儿女们孝老意识差。随后就成立了孝善理事会,动员村里年轻人每年向自己的父母筹集1000元钱让父母养老,钱先交到理事会,等满10个人,由村委会、理事会敲锣打鼓地把钱和相应礼品送到其父母手中。让孝老的儿女光荣,让父母老人高兴。开始这事谁也不愿意带头,过去给父母买东西有,谁也没有给父母钱的习惯。经过反复细致地做工作,第一批十个人凑够了,村里组织了隆重的送钱仪式,当老人们收到儿子们的孝老金和供电公司定制的孝老茶杯等礼品时,个个非常激动。

 

这次送温暖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后来闫土楼的做法受到睢县县委、政府领导的表扬,现在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贴,作为对孝老儿女的奖励。目前在闫土楼村,每年的孝老金都争着缴。如村里有一家,这家大嫂过去曾与婆婆骂架,开始找她时,大嫂说:我就是把钱撕了,也不会拿给婆婆。经过说服教育,也看到周边那么多人孝老敬老,自己也有儿孙,思想进步了,认识到自己错误,主动和婆婆和好,此后每年都是先把孝老金交上,现在婆媳关系处得非常好,2021年还被评为村里孝善敬老道德模范。

 

开展“带着父母去洗澡”活动,培养村民孝老敬老意识

 

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工作配合,不是一蹴而就。为了在全村养成孝老习俗,梁东军动了不少心思。看到一个村民打工回来多天,连父母家门都没进,他就想如何让人养成孝老习惯呢?他和村委会商量,在全村开展“陪父母去洗澡”活动,凡是带着父母去洗澡的,凭澡堂老板的照片,村里出钱免门票,一时间,儿子带父亲、媳妇带婆婆洗澡的成群结队,一年下来,村里虽然支付了七、八千元澡票费,但增进了婆媳关系,培养了孝老意识。村里还举办“婆媳互夸”活动,让婆婆当众夸媳妇,媳妇当众夸婆婆,互相夸赞,培养婆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举行尊老敬贤道德模范推选工作,让全村的孝老模范,到乡里、到县里接受表彰。这些活动,有效改善了村里的民风民俗,孝老敬老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村里涌现了一批孝老好儿媳,如替公公还债的好儿媳柳翠翠,出席了睢县县委、县政府道德模范表彰大会。

 

增加贫困老人经济收入,提高老人生活水平

 

要想彻底改善老人生养环境,必须增加经济收入。闫土楼村有种植辣椒的基础,他依托县劳动培训机构,在村里推广经济价值更高的807高辣辣椒。结合本村实际相继推广种植易于管理、经济价值高的麦冬、丹参,实现亩产增收。他还引进河南美佳乐食品有限公司在本村开设加工车间,安排有经济困难的老人就近就业,该企业现有贫困户职工26人,都是年龄5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5万元。

 

老刘今年55岁,是村里产业扶贫的第一批受益人,老人住危房,媳妇是个残疾人,干不了重活。食品车间开工时,梁东军给老人第一个报名,当老人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老人拉住老梁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过去,这个村穷,又怕人看不起,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为此负债累累,有的很大年纪还在还债。梁东军心想一定改改这种不良风气。在村里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对红白喜事进行综合管理引导,提倡移风易俗,杜绝铺张浪费,让老年人能够省下更充足的养老钱。(蒋成民)

 

 

责任编辑:王四典

首页    人才振兴    孝贤梁东军:以孝治村,造福百姓
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