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多维赋能!“科技+艺术”让黄河文化“动”起来
黄河文明的传承有多少种层次?能不能把黄河的味道、声音、流水融入展览中?如何用“设计”为黄河文化赋能?文创产品如何克服同质化现象助推河南文化“出圈”?“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为业界学者、嘉宾带来无尽思考。
近日,“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对话与讲座”在省美术馆召开,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郭黎莅、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王刚、郑州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会秘书长齐岸民、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高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周远方、中原工学院副教授胡艳珍参与此次讲座,开启了一场黄河文化与艺术的思维盛宴。
黄河文化渗透于无形,“科技+艺术”或成未来展览主流
如果将黄河的味道、声音、流水融入展览中,视觉、嗅觉、触觉相结合的体验是否会为观众带来更直观逼真的感受?
齐岸民对展览提出了全新的假设。他认为,本次展览依然还是通过容纳传统艺术形式,例如油画、国画、版画、泥塑来展现。虽然大力弘扬了传统,但同样也缺乏了一些创新的元素。“近些年,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式样,例如声音、气味的艺术等等,都已经在我们周围流行开来,甚至包括国际上谈到过的‘量子化艺术’,通过科技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为展览提供可能性。在将来,这些全新的式样也许都会成为主流艺术。”
齐岸民表示,在未来,文创要和科技更多地结合起来产生全新的产品,要更多地去做移动终端而非物理空间的分享。
讲座现场,王刚向在场观众播放展示了老万系列作品行为艺术纪录片《大地》。“中华文明5000年、改革开放40年,这片土地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可以讲述的故事。”王刚认为,在创作前期,可以选择寻找未被开发的领域,做一个“原始”的发声者。通过艺术去引领这个地方的精神文明生态、旅游文创生态,凝聚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打造一个新的“热点”。文艺创作者要主动出击,可以利用好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或渠道为艺术做好宣传,同时利用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我们说河南话、吃河南菜、就是我们作为践行者去弘扬河南文化的具体呈现。”周远方表示,文化并非空洞抽象,让人捉摸不透,它渗透、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例如发源于河南的道家文明及其提出的“上善若水”,提出做人的境界要同“水”一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黄河文化,只是有些内容被我们直接表达出来了,而有些则是人们一直坚守但并未察觉的。因此艺术是非常隽永的,唯有艺术可以“凿穿”历史,流淌千年不断。
黄河文明洗礼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她的传承通过不同的层次,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琳讲到,首先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其次是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前瞻性的引导,再包括高校师生、创作人员持续深耕的有关黄河文旅、文创的设计,以及各位来到展厅观看展览的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黄河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设计创意赋能黄河文化,文创产品重在落地
如今,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市面上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样式几乎趋于类似,很难体现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理解文创产品?
胡艳珍认为,首先,需要以人为本,文创产品的落脚点一定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次,需要有特别的文化内涵,文创产品一定要是一个创新、独特的产品。她近些年,围绕黄河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带领她的本科生、研究生创作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教育)性尝试,也做出了一些成果。
讲座现场,她向观众展示了依托本地特色、省博物院、省内各级的博物馆单等位做的文创设计。以及她带领学生结合黄河流域的古村落做的一些乡村农产品的文创设计。“许多作品在设计创作方面都得到了好评,但在实际落地的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资金、后期工艺等问题都是正在面临的挑战,后续的传播、传承也更难计划。因此,想要去设计一个文创产品,就需要提前考虑好产品未来的可实施性、功能性、大众接受及认可度,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周远方表示,到了今天,整个文旅产业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以文化创意作为驱动因素的阶段,艺术就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过程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河南在这一领域也是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利用IP、设计、创意赋能黄河文化,衍生出来诸如长达百里的黄河生态旅游带、黄河博物馆及艺术馆,以及流域周边的村落、生态走廊,都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多机会去亲近、了解黄河。
她还指出,自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省级层面出台了《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规划纲要,开启了黄河国家文化主题公园和黄河博物馆的建设。去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中也提出了实行文旅、文化发展战略,要更好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在文创产品上,我们也有一系列的“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四大古都”等代表作品。此外,近两年河南频频“出圈”的文化娱乐作品,也是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具体体现。
文章来源:顶端文博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