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非遗——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登封窑始烧于隋、唐,衰落于金、元,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登封窑历史悠久,工艺精道,品类丰富,装饰独特,是北宋中、早期的贡窑之一,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也是北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
登封窑陶瓷的发展历史
登封窑不仅包括唐、宋时期的曲河窑,隋、唐、宋、金、元时期的“神前窑”, 宋、金元时期的白坪程窑,还包括大冶、徐庄、君召等地的古瓷窑。曲河窑位于告成镇曲河村,始烧于晚唐,终烧于金元时期,该遗址品类丰富,主要有黑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釉刻划花、 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宋三彩、宋加彩、小型瓷塑等。曲河窑装饰技艺齐全,有细线划花、珍珠地划花、刻花、绘花、镶嵌、镂雕、贴塑等,可谓应有尽有;装饰题材丰富,有花鸟、人物、动物、虫鱼等5大类50多个品种,尤以宋代珍珠地划花、白釉刻划花最为著名,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珍珠地刻划花“双虎纹 橄榄瓶”、日本出光美术馆的白地刻划花执壶精美绝伦,可谓该窑系的经典之作。
前庄窑(神前窑)位于登封东南部的颍河、马峪河交汇处。该遗址规模最大,核心区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被专家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历史跨度最长,始烧于隋、唐、宋达到其全盛时期,金、元时期渐趋衰落,历经800年之久;品类最全,主要有隋代青瓷,唐代黄釉褐彩、黑釉、白釉、花釉,宋代白釉细线划花、白釉剔、刻、 划花、白釉珍珠地划花、镶嵌、瓷塑、元钧等。尤其是唐代花釉,宋代白釉剔刻划花综合装饰是该遗址的代表之作。
白坪北宋早期青瓷遗址,位于登、汝、禹三县交界的大雄山北侧,涉及登封的徐庄、白坪、告成、东金店、大金店等5个乡镇,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该遗址始烧于北宋早期,终烧于金、元时期,除个别窑口兼烧黑白瓷外,多以专业烧造青瓷为主。由于地处钧、汝之间,白坪的青瓷风格独特,既有钧瓷特征,又有汝瓷神韵,被专家誉为“兼钧汝之美”。尤其是北宋早期的产品:全包釉、支钉烧、胎质细腻、釉色纯正、造型规整,可与官窑媲美。
登封窑陶瓷技艺
登封窑烧瓷品种较多,以白釉为主,有白釉绿彩、 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 还烧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今新密市)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高达40厘米左右。遗址附近的残庙内有清嘉庆碑记一座,碑文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均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描绘了宋时的繁盛情况。
金、元时期,由于战乱,登封窑渐次衰落;明清时期,陶瓷烧造重心南移,登封窑和大多数北方窑口一样,仍以生产民间日用的黑、白、青、黄、 青花等瓷器为主;民国时期基本维持这一现状,仍以日用黑、白瓷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均有组、社所属的农副业手工作坊,1958年,改造成为登封县陶瓷厂。登封窑胎料一般是陈放一年以上,通过检选去除杂质。釉料加工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软质釉料采用“撇釉”的方法。还有一种方式(稍晚)是用特制的石磙碾,即沟碾,也叫湿法磨。硬模印坯也是登封窑成型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方器、长器和异型器。登封窑胎土含铁量较高,烧成的胎体较黑,所以登封窑的产品成型要比南方陶瓷制作多一道工序,即施“化妆土”,有地方叫“陶衣”。
登封窑不仅是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品类丰富,纹饰独特,而且长达1500多年始终在民间薪火相传未曾间断,脉络清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登封窑比较清晰的家族传承谱系是:第10代李应选,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登封大冶南窑从事陶瓷制作。李景洲是第17代传人,主要从事登封窑传统制作、烧造和恢复。
2015年,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文章来源:郑州文化馆“登封发布” 冯艳 陈丽君
责任编辑:王四典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