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驻村驻进群众心里
本网讯(记者 夏莎 通讯员 孙震)“去年咱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5万元。下一步,咱们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创‘五星’党支部。”近日,张琳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瓦店镇七里头村“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刚一结束,村会议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谈起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七里头村第一书记张琳驻村两年多来的成绩,七里头村党支部委员你一言我一语,“张书记来之后,我们七里头村焕然一新,村民收入翻了倍,村集体收入翻几番。”“张书记为咱村争取资金500多万元,铺设排水管道2000米,硬化道路4230米,过去的‘水泥路’没有了。”“村里设立劳务外输服务基地,安置百余名村民外出就业。”“还建了2处小游园、2处文化健身广场,安装100多盏太阳能路灯,栽种2万多棵花木。现在村里美着呢!”…….
驻村以来,张琳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奋力助推乡村振兴。2021年12月,张琳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并先后被评为漯河市“扶贫青年榜样”、“驻村之星”等。
2020年3月,时年33岁的漯河市城市展示馆副馆长张琳到七里头村开始驻村工作。张琳卯足了干劲儿,信心满满。
张琳在七里头村村委会办公室工作(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张琳到七里头村亮相后,乡亲们却有点失望:“一个白白净净,戴着眼镜的城里娃,到咱这能干啥?”乡亲们的想法,传到了张琳的耳朵里。他一开始有些不服气,觉得自己有知识,懂政策,怎么会有这么多质疑呢?“但转念一想,自己是个城里娃,虽然在机关多个岗位历练过,但从来没在农村待过,村里有什么困难都不清楚,有质疑也是难免的。”
张琳与村支书李中本商谈村里下一步规划(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张琳决定到村民家跑一跑,把底数摸清楚。白天,张琳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贫困原因;晚上,张琳就到村干部家里商量帮扶措施,撰写发展规划、梳理项目等。通过扎实的走访调研,张琳快速完成了角色转变。“七里头村辖3个自然村,共329户1350人,分6个村民小组,村内耕地1725亩……”驻村一个月后,张琳对七里头村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张琳在村“五星”支部创建会上(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与此同时,张琳帮助村两委健全制度,创新推行“一审核”+“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大事务由村里的法律顾问先行审核,然后实施“四议两公开”,推动了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决策事项合法合规。张琳建立“村民谈心谈话”制度,在每月组织村干部相互谈心的基础上,再找10名以上党员群众谈心。两年多来,张琳已先后组织谈心谈话400余次,化解村民矛盾纠纷50多起。2020年8月,张琳依托“娘家”——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协调资金40万元,编制《七里头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空间和土地精细化管理确定了方向。他还趁热打铁,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块基础上,摸排村内荒地荒宅,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村里解决了2784平方米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为村集体节省资金80万余元。
2020年11月,七里头村两委换届结束。又有新的问题摆在张琳面前,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对政策不够熟悉,业务不够精通。怎么办?张琳带着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每周一次集中学习,雷打不动。只要是村干部会用到的都学,只要是乡亲们的利益会涉及的就学。“党章党规,民政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甚至连出具证明的格式与表述,我们都要学。”村党支部书记李中本说。
张琳在植树(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张琳发动全村党员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制订《党员服务菜单》,带领大家定期开展环境整治、走访慰问和“三夏”帮扶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琳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村口设立卡点,24小时轮流值班。在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张琳积极协调口罩5000个、购置消毒喷洒车1辆。2022年3月24日,临颍县出现疫情后,张琳更是连续50多天吃住在村里,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在“三夏”生产之际,他又带领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农户抢收粮食,两年来已抢收6万余斤。
张琳在村里修剪树枝(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改变七里头村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张琳引进资金200万元,在村里建设了50余亩的林下养殖基地和150余亩的无花果种植基地。林下养殖基地坚持种养结合,通过林下养鹅,不仅解决了林下杂草难以清除的问题,还把鹅产生的粪便及废水直接补给绿化树木,实现了零污染排放,对牧林也起到保护和滋养的作用,形成“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鹅,鹅壮林中树”的绿色循环立体经济。目前,两个“基地”已为村里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多个,生产高峰期提供岗位可达100多个。
张琳与村无花果基地负责人沟通无花果销售情况(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走吧,咱们去无花果基地看看。”记者跟随张琳和村干部前往村里的无花果基地。路上,张琳告诉记者,这是在外务工的本村村民回乡创业投资的无花果基地,还成立了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弱劳动力及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现有无花果种植大棚50座,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七里头村的无花果大棚(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到达无花果大棚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果香,青绿色的枝叶下,紫红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据介绍,这片无花果是引进的到山东新品种,所产无花果生物性、食用性等品质都较高,具有果实大而饱满、产量高、香糯可口的特点,主要是销到周边地市的商超和线上销售,还有游客进园采摘体验,目前是供不应求。
通过发展产业,无花果不仅成了“增收果”,而且还是承托着村里脱贫户希望的“脱贫果”。合作社成立时,与村里签订协议,要优先安排村里的脱贫户和弱劳动力就业。
张琳询问草莓种植农户有什么困难(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今年62岁的脱贫户李学林戴着草帽,正在大棚里劳作。由于肢体三级残疾,家里也有多位病人,李学林无法外出务工,只要有空便到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感谢李书记,每月自掏腰包给我们家购买生活用品,帮我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还给我安排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在家门口做事,既可以赚钱,还能照顾家庭,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李学林说。
“无花果种植只是产业振兴的一小步,我们还会帮助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继续开发无花果的深加工,延长无花果的产业链,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张琳说。
张琳在村里的林下养鹅基地同养殖户交谈(央广网发 通讯员 孙震 摄)
华灯初上,三三两两的村民走出家门,在村里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散步,到鲜花簇拥、郁郁葱葱的游园里健身聊天。看到张琳和村干部返回村委会,村民们纷纷打招呼,“张书记,看您衣服都湿透了,回家喝杯水吧。”“今黑我们家烙的菜馍,来家吃吧。”“张书记,家里二孩儿想学门技术,不知道学啥,孩儿说想听听您的意见。”……
“现在乡亲们有啥事儿都愿意问问张书记的意见,没把他当外人,他就是俺村村民,乡亲们的主心骨。”李中本说。
责任编辑:王四典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