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文化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大南坡村的一天从鸡鸣犬吠中醒来,早上八点半,30岁的村民赵世莹准时打开位于村口的书店大门,换上工作服。距离书店100米左右的地方,是79岁村民牛炳富的院子,天刚亮他就用三轮车拉来满满一车的柴火,因为不少游客点名要吃牛爷爷做的柴火炒鸡。

 

 

7月30日拍摄的大南坡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大南坡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的浅山区,依山而建,曾因煤矿产业而兴,后来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发展瓶颈。为寻找振兴出路,2019年,当地开始对村庄里的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将原本破败的老建筑改造成书店、茶社、艺术中心等,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打卡游览。

 

“村庄改造的首要受益人应该是村民,要满足村民需求,尊重当地文化。”安徽大学副教授、大南坡村文化发展总顾问左靖说,大南坡村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村落建筑群,从这些建筑中,可感受文化的流传,以及一代代大南坡人民建立的家族与乡里感情。

  

因此,大南坡的改造并没有按照改民宿或做商街的模式,而是对乡村原有的生活空间、生态环境、历史建筑进行优化,同时增加教育、文化方面的供给。

 

 

游客在大南坡村的书店内阅读。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废弃的村大队部成了艺术中心,旧的怀梆戏台和化妆间被改造成综合书店。“我们有供孩子阅读的儿童区,有一个小型室内展览区,用来展览村里孩子们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赵世莹说。在展览区的墙上,孩子们用彩笔写着“欢迎来到大南坡快乐屋”。

  

定期开放的南坡讲堂,总是座无虚席。“讲座内容涉及人居环境提升、环保、乡村文化、手工艺培训等,目的就是为群众传递新知识、为村民赋能。”修武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国祥说。

 

 

怀梆剧团和摇滚乐队在大南坡村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大南坡共振村声的舞台上,时隔40余年,怀梆戏再次唱响,各类音乐活动频频登场。盛夏的一个夜晚,村里来了摇滚乐队,与怀梆剧团合奏一场现代与传统的交响。“常有的事。”60岁的村民赵色清对此并不觉得新奇,活跃的文艺生活成了大南坡村民见惯了的场景。

  

荒废已久的老供销社升级改造后,成了文创品牌“碧山工销社”的连锁店,也是“乡间杂货铺”,这里不仅销售文创产品,还为村民设置了农产品寄售柜台。麦秸秆编织的蒲扇、当地产的核桃与花椒……均由村民自己定价,目前,共有34位村民在这里寄售自家产品。72岁的村民赵小香在这里拥有一个寄售格子,格子里卖出的核桃,都会如数记到她的账上。

 

 

工作人员在整理货品。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村儿童游乐场旁的核桃树下,10岁的张皓峰正在读刚写的一首小诗。自从大南坡村小学开了诗歌课,张皓峰就爱上了写诗。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美育,学校还依托村里文化和设计团队,开设绘本、美术、草木染等课程。如今,这个只有50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已经出了两本诗歌集和7本绘本。

 

 

大南坡村小学的学生在读自己写的诗。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这是乡村建设的路径。”左靖说。目前,“文化”已成大南坡的一张名片,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项目直接拉动当地就业人数80余名。

  

2021年,牛炳富的民宿开业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回来了,有了自己的事业,一家人就不用在外漂着了。”牛炳富说。

 

 

游客在大南坡村村民牛炳富的民宿内观景。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盛夏的大南坡,一半风雅,一半烟火。一边是演绎乡村美学的大南坡艺术中心、书香环绕的乡村文化书店,一边是瓜果累累的农家菜地,昔日山村,呈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

首页    焦作    修武县:文化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