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田间风光无限好,稻波荡漾溢清香。近日,在濮阳市范县杨集乡凌花店村南的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育秧中心,微风拂过,稻浪起伏,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稻田宛如铺就的一块块绿色地毯,绘就出一幅以生态、和谐、幸福为主色调的美丽乡村画卷。
村民在稻田劳作 摄影 仝瑞勤
该中心流转土地200亩,投资360万元,新建育秧大棚3座、展示棚1座,主要培育香米秧苗,年育秧可种植水稻3万亩;按照“党建+龙头企业+脱贫户+基地”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资产收益、务工增收等方式,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带动30余名脱贫户就业,使其户年均收入不低于5000元;每年为凌花店等7个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10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近年来,范县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立足农业农村资源,尽可能把产业链延伸环节留在乡村,把更多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不断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该县持续加强食用菌、温棚瓜菜、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巩固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效益。目前,该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拥有规模化种植基地30个;温棚瓜菜种植面积2.25万亩,建设百亩以上园区56个;畜牧养殖规模场户达到140个。
打造茶树菇全产业链 “菇”起群众钱袋子
在杨集乡民义村茶树菇种植大棚内,一朵朵茶树菇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希望。近年来,该乡整合各类资金2200余万元,成立杨集乡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食用菌种植棚80座、生产车间1座、高标准净化车间1座、食用菌菌包现代化生产流水线1条、培养房12间、保鲜库2座,为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好坚实基础。该基地年产茶树菇约400万斤,年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年产茶树菇菌包800万袋,可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净利润可达1200万元。
茶树菇长势喜人 摄影 仝瑞勤
杨集乡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把项目投入资金的7%作为资产收益,收益资金按照每户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激励式发放给脱贫户;带动农户承包大棚,每座棚年均收益在3万元左右;通过提供菌包生产、采菇、切菇等工作岗位,解决100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其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并带动50余户贫困户稳步增收;通过整合东辛店等6个村242户到户扶持资金242万元、刘辛店等5个村313户到户扶持资金313万元,投资建设车间购买设备,每年按照相应投资总额8.4%,助力村集体增收。
“火红”小龙虾铺就“红火”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范县加大废旧坑塘及低洼地开发力度,科学利用稻田、藕田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经济。为推动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范县成立水产业发展办公室,出台水产养殖及小龙虾养殖奖补政策,发放奖补资金525万元,投资3460万元配套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小龙虾养殖基地 摄影 仝瑞勤
为提高经营主体养殖水平,范县引进龙头企业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带动养殖户发展;与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达成技术合作,邀请专家组常驻范县现场指导;邀请科研院所教授、有关专家到范县传授养殖技术,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提高养殖户技术水平。
目前,范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2万余亩,其中包括千亩以上小龙虾基地4个、稻虾莲虾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火红”的小龙虾铺就了一条“红火”的乡村振兴路。
民生至上 丹江水润范县
针对饮水安全保障率不高、水质不优、供水不集中、盐碱易涝以及现有供水水源和供水设备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等问题,范县坚持民生至上,积极探索农村供水“四化”新路径,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2022年12月15日,范县将实现全域通丹江水。
中州水厂智慧监测系统 摄影 仝瑞勤
范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总投资13.2亿元,沿途经过6个县区,铺设管网242公里,新建水厂1座、调流调压塔1座、加压泵站2座、管道加压泵站5座、阀井774座、管网末端水质检测站8个、入村流量压力检测点458个,安装入户智能水表11.05万块,建设区域便民服务中心12处,覆盖全县14个乡镇办。
为确保全县56万城乡居民吃上优质丹江水,实现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管理、同服务”,范县坚持“统一调度、并联推进”,运用净水新工艺,确保群众用水安全;成立专业化管理队伍,设立1个县级管理中心、12个乡镇便民服务站,实行窗口服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加快供水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对各个供水要素的远程控制。该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余万元,对群众用水进行补贴,真正把民生事实办到人民心坎里。
范县实现全域通丹江水,将大大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巩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饮水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章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