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文化味儿”乡村多彩风景

 

平乐村农民创作牡丹画

 

如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的农民们也能享受时尚夜生活,他们不再只是待在家里看看电视、聊聊天就睡觉,而是有了更多的好去处。这是孟津区多元化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广大群众带来的文化福利。

  

“近年来,孟津区加强协调联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文体设施配套、开展丰富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让美丽乡村更有‘文化味儿’。”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孟津区委书记杨劭春表示。

  

文化兴,育出文明新风

  

近日,在孟津区城关镇牛步河社区游园里,一阵清脆悦耳的快板声吸引了居民们的注意,亲切的乡音、朗朗上口的文字、浅显易懂的内容,让群众对社区正在开展的“三清两建”更加关注和支持。这是该镇用文艺形式深入浅出宣传“三清两建”工作的做法之一。

  

孟津区让农民从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中受益,一方面组织文艺队伍对孟津鼓书、快板、曲剧、豫剧等传统曲艺进行整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组织80多个有条件的“农村小剧团”用传统曲艺形式自编自演,宣传身边健康向上的新人新事,编排出《“三清两建”捷报传》《夸夸咱的家乡美》《赌泪痕》等200多个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

  

横水镇率先在全县成立起镇级“农民剧团”,22名演员全部来自农民戏曲爱好者。他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加班排戏,先后编排出《包公辞朝》《喜看横水新面貌》等10多部传统和现代剧目,累计深入农村义演130多场。近年,在浓郁的乡村文化熏陶下,该镇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中,文明户比例上升20%,镇级文明户达到25%以上。

  

文艺乐,带来千家欢颜

  

“走,到咱村文化大院扭秧歌去!”每到晚上吃罢饭,会盟镇油坊村的村民,便自发来到村文化中心唱起心爱的歌曲、扭起欢快的秧歌、跳起舞。文化中心经常是歌声嘹亮,村里男女老少尽情舞蹈、尽情娱乐,文化大院犹如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样的文化“海洋”遍布该镇的各个村庄。

  

近年来,孟津区倾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农村全面推行“一网、一院、一屋、一场、一队”建设,全区272个行政村(社区),已实现远程教育网全覆盖,拥有农村文化大院270个,农家书屋232个,数字书屋45个,大小文化广场310个。同时积极组建文艺队伍,成立绘画、戏曲、舞蹈等民间协会60多个。目前,全区农村有近万名“乡土艺术家”、500多个特色文艺表演队伍。

  

该区每年坚持举办孟津消夏广场文艺汇演活动和送电影、送戏曲等文化下乡活动,城乡年演出量500多场,老百姓自己的原创作品近千件,占总数60%以上。城关镇农民杨中秋,创作《河图洛书》歌词被谱曲后,在第二届感动中国“群文杯”大赛活动中获银奖。

  

文化产业,富起一方百姓

  

每逢节日,白鹤镇长秋村村民赵现红显得特别忙,不断有客户前来订购她创作的黄河石画。“俺的石画形式新颖、画工精细、价格适中,格外受欢迎。有的石画一块可卖到1000多元。”赵现红说。目前,仅该村就有100多人从事黄河石画创作,年人均收益1万多元。

  

朝阳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高水旺,带动南石山村唐三彩工艺品生产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生产各类三彩工艺品100万件。该村子成为全国唐三彩工艺品集散地。

  

放下锄头,拿起笔头,平乐镇平乐村的农民不但玩起了文化产业,而且玩得风生水起,农民创作的牡丹画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村民们年可创作牡丹画50多万幅。

  

发展文化产业,找好载体是关键。平乐农民牡丹画巧夺天工,白鹤黄河石画惟妙惟肖,横水剪纸艺术花样繁多,朝阳唐三彩艺术品造型别致……孟津区从传统工艺产品的传承创新入手,深挖内涵,创新工艺,使传统工艺迸发出新活力。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

首页    洛阳    营造“文化味儿”乡村多彩风景
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