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柿子红 甜了人心 富了乡亲
“俺就在附近住,这山坡上光照好,种出的柿子特别甜,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采摘,大人小孩都开心!”2022年11月3日,正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采摘柿子的游客董女士高兴地说。
对于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的柿农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4000余亩柿林一片金黄,远远望去,柿子树高低错落,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新鲜饱满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个个乐开了花。
“今年的产量非常乐观,一亩地大概产三四千斤鲜柿,按三块钱一斤来算,能收入一万二左右,除去成本,赚一万块钱没有问题。俺这十来亩地基本上能赚十来万块钱!”农户袁国长将刚摘下的鲜柿分类装筐,激动地说。
看着满山成熟的果实,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很是自豪:“从最初的小树苗,到现在硕果累累,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收成好了,我们的后期加工也从原来的小作坊扩大成现在的加工厂,发展柿子产业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柿农正在采摘柿子 董州旭 摄
据介绍,刘门村地处山区,2009年以前,这里还是日进斗金的煤矿村,后因资源整合、煤矿关停而成了省定贫困村。
穷则思变。如何从“靠”资源、“吃”资源的老路中走出来?该村“两委”干部在坡上、沟边零零散散的柿树上找到了答案。山上雨水少、日照多,村里老人们说,柿树种植在这里已有2000多年历史。于是,村干部带着村民外出考察、反复试种,经过三年培育和摸索,2015年成功引种尖柿品种,结出的柿子个大肉多,晾出的柿饼软糯香甜,谁吃谁说好。新品种引进的第一年,无论鲜柿还是柿饼,都卖了个光。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种柿树的热情更高了。在村党支部引导带动下,该村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先后成立5个农业合作社和1个“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村民则以土地流转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公司,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并陆续培育出尖柿、黑柿、水果柿子等20多个品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等多种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刘门“柿”业。
工人正在晾晒柿子,为柿饼加工做准备。董州旭 摄
谈起柿子产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李海亮感慨万千:“最难忘的是2016年。那一年柿子产业带动村里120名贫困户就业,收入达到36万元,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50人全部脱贫退出,俺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火红“柿业”带来红火日子。2021年,仅柿子产业这一项,刘门村集体收入就达2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如今,村里90%以上群众都参与进来,刘门柿子被收录到全国第四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原柿乡”这张名片也越来越亮,刘门村实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完美蝶变。
“目前达到盛果期的柿子有1000多亩,产量预计能达到200多万斤,我们在原有传统销售模式基础上,采用网上网下‘两条腿’走路,组织农户增建晾晒棚,提高柿子附加值,群众增收增利不成问题。”对2022年的市场,李海亮信心满满。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我们将持续挖掘、用好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各村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产业龙头,拉长产业链条,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产业经济智慧化、现代化,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磨街乡党委书记孟晓彤说。
文章来源:禹州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