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下”太洼村”里的新变化

冬日,济源。太阳照在王屋山下,太洼村驻村书记王辉心里热乎乎。“今年香菇长势不错,承包户刘国元该高兴了!”刚从村子转一大圈回来,王辉今天颇有收获,“天冷了,防冻措施要做仔细,回头得给他说说。”

 

自从2020年被省医保局选派到济源王屋镇太洼村驻村帮扶,他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事事张罗,处处操心。

 

站在太洼岭上,王辉挥舞着大手给笔者看这里那里:远处,水泥村道纵横交错,游园广场开阔整洁,香菇大棚蓄势待发,村办企业朝气蓬勃……

 

而这一切背后,藏着太洼的逆袭:短短2年多时间,太洼村的集体收入就从1.5万元增加到近200万元,成功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成为全市“集体经济擂主村”。

 

太洼巨变说明了什么?王辉回答:“选好一条路,带好一把手,聚好一群人,面貌就会大改变。”

 

 

王辉与村民拉家常,共话未来新生活。

 

来了“福星”王书记,走出“农民”副镇长

 

20世纪90年代,太洼村曾是“济源烟叶第一村”,村里人人脸上有光。后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烟叶产业发展受困,太洼村“一蹶不振”。连村委会周围都是荒草枯地,常年冷冷清清。

 

“别村的人都笑话太洼是‘歇掰村’,那滋味真不好受。”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民说。

 

2020年3月,王辉来了。驻村第三天,在长达3个小时的“交心会”上,他对大伙儿说:“太洼人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要让太洼村彻底变个样儿。”

 

发展方向确定之后,怎么干就是关键。

 

王辉以“带优支书、带好班子”为突破口,为村庄发展“立柱子”。

 

张建民四十岁出头,不缺干劲缺思路。王辉就带他出去“开眼界”“取真经”:跑了7个省辖市,看了济源各乡镇,回来多次开班子会,把本村的发展方向理清楚。日常工作中,王辉一方面给他压担子,让他在复杂问题中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手把手教他规范党务、村务、财务,把一整套工作方法“传授”给他。

 

村干部角色意识差,王辉与张建民多次商议后,这样给他们“立规矩”:每天按时上下班,一周一次工作总结,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规范执行民主决策……他经常跟大家讲:“要跟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起,才能赢得支持。”“要带着感情去做事,才能想出办法,做出创新。”

 

在王辉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多了,带头“做贡献”的多了,遇事想办法的多了,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了。2020年以来,村里投资1200多万元,修了村道、田间道,打了1口新机井,盖成一座新“办公大楼”,还完成了农网改造。每次村里搞建设,8个班子成员都冲在前头作表率,用真情暖了百姓的心。

 

“当村干部,就得讲奉献、有能力、敢担当。否则,你这个干部就不合格。”2年多的磨炼,让张建民感触颇深。

 

今年,因表现突出,张建民被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破格提拔为邵原镇副镇长。消息一传来,太洼人拍手叫好:“来了‘福星’王书记,走出‘农民’副镇长,这是俺村的骄傲!”

 

 

村民在村办企业里用心工作。

 

从1.5万元到200余万元,集体经济成“靠山”

 

太洼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红岩深有体会:“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集体经济是空的,想做点什么,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啥都做不成。”

 

要打破这个“死循环”,就必须为农民找到一条长远的、靠得住的出路,帮助太洼村壮大集体经济“大树”。

 

2021年,经过多方考察,太洼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盖起了八亩大棚,建起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50多岁的种植能手刘国元自告奋勇承包过来,为村民打“样板”。

 

他自己算过一笔账:8个大棚,一年产值大约55万元。除去成本,赚回15万元没问题。“跟种烟相比,收入翻了近3倍,有前途!”

 

对于香菇大棚,王辉有清晰的规划:“将来,要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以集体合作社方式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强了,村民致富更有保障。”

 

同年3月份,在省医保局的引荐下,河南驼人集团与太洼村共同合作,投资建设济源驼人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村集体控股51%,把经营收益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7月份,这家村办企业正式投产,村里30多名妇女欢天喜地地报名、培训、持证上岗。

 

车间机器快速运转,带动集体账上的数字飞速攀升。截至2021年底,全村集体收入从1.5万元变为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万元,涨到了1.4万元。“到今年年底,本年度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200万元,总收入将达到350万元左右。”王辉说。

 

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的“吸铁石”。

 

赵爱青原来在城里餐饮店打工,一个月工资顶多2000元。村办企业成立后,她成为第一批培训上岗的女工,月月收入3000多元。不仅如此,照顾老人、干农活这些事儿,她样样没落下。难怪她感慨地说:“在家门口就有好收益,又何必背井离乡赚那点辛苦钱呢?”

 

村级产业“破冰”,集体经济壮大。太洼人深深感到,村集体就是自己的“靠山”。

 

贫困户王红战家每年能领到3000元集体分红。低保户张龙在村办企业工作,一天挣100多块钱。他说:“俺现在什么都不求,只求企业越来越好。”

 

从“太洼之约”到“太洼之变”,“唤醒”村庄和村民向上的劲头

 

村集体经济的大变化,唤醒了太洼村。

 

王辉在2021年村民表彰大会上,把太洼人点点滴滴的故事讲了出来。他讲,寒冬之夜,邻居周大娘心疼他加班劳累,给他送来两碗饺子;凌晨2点,村民张卫东还戴着头灯在地里种烟叶。他讲,为了及时上报香菇开伞时间,王有芹几个月没回家,坚守在香菇大棚里。他讲,王红战的妻儿双双重病,家里欠债10多万元,他对妻儿不离不弃,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还靠焊接煤炉子还了债……

 

他说,这些细节都凝结着太洼精神:勤劳、朴实、忠孝。

 

老百姓听了很激动。这些亲切的乡村话语、熟悉的身边故事,让他们打心底里认同,充满自豪感。

 

还有一件事,也证明了太洼精神的回归。

 

去年,3.8公里的村道总共修了30天。这30天,太洼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时值春耕,地里的活儿不能耽误。村民们就白天忙铺路,夜里赶农活,披星戴月干了一个月。

 

78岁的村民赵工程也来了。他穿着大胶鞋、挥着铁铲子,干得很认真。有人怕他吃不消,劝他在家里歇着。他说:“我得在这儿!我要亲眼看着这黄泥路变成水泥路。”

 

2年前,王辉和太洼村的班子一起制定了2020—2022年度发展规划,列出五大振兴28项内容。如今,任务基本完成,太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太洼之约”到“太洼之变”,王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力量大,群众力量大。农民“精气神”被激活了,农村就组织起来了。

 

太洼村的老百姓也说得好:“村还是俺们的村,人还是这些人。但人心齐了,太洼也就变了。”(济源市王屋镇 左朝君 赵珊 王涛)

 

 

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

首页    综合要闻    王屋山下”太洼村”里的新变化
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