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凉亭乡王湾村:“村党支部+合作社”让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王湾村位于光山县凉亭乡北部,北与砖桥镇相邻,东与白雀园镇相邻,属浅山丘陵地区,主要种植茶叶、水稻、花生等农作物。村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是省级文明村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王湾村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穷山沟、荒坡地,有女莫嫁王湾儿去”
王湾村是个好地方,平畈与丘陵相间,河塘与田地交错,具备栽茶种田的天然优势。但就是这样的一块好地方,却流传着“穷山沟、荒坡地,有女莫嫁王湾儿去”这样的顺口溜。2004年,陈明炳当选为王湾村党支部书记,当时36岁的陈明炳正是当干之年,踌躇满志,想带着村“两委”干部,大干一场,扭转王湾村贫穷的面貌。
但村里的现实情况却让他一筹莫展,青壮劳力大量流失,土地成片撂荒,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平时就靠自己种的一亩三分地,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村干部收不起来提存,只能贷款,累计欠下几十万元,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几名村干部也丝毫没有干劲儿。除了到村部的一条残破水泥路,村里也找不到一条像样儿的好路。缺人缺钱,村集体经济更无从谈起。
村里太难了。陈明炳思索,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否则王湾村就永远没有改变的机会,要不我先出去闯一闯,等我有钱了,再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陈明炳来到西安,在建筑行业经过苦心经营,开办起了工厂,生意红火。自己的腰包鼓了,他也不忘村里的乡亲,只要有人想出去打工,他便帮忙想路子,每年自己也带着村里二十几户年轻人到他的厂子去干活儿。
这样几年下来,村里确实有几户人家,在陈明炳的带动下变得有钱了,但是贫困仍然是王湾村的基本面貌。每当逢年过节回到村里,看到破旧昏暗的村部,满地泥泞的道路,成片荒芜的土地,陈明炳觉得心里很堵,自责自己没有当好这个村支书。
在西安打拼期间,陈明炳还经常去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学习经验,希望王湾村能用得上,他总结了陕西党家村、李村等十余个典型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陈明炳发现,无论是发展农业、旅游业,拥有一个敢打、敢拼、敢干、敢闯的基层党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2014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陈明炳将在西安经营多年的公司交给了合伙人,自己则毅然决然地回到村里,村里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干。
“乡亲们既然选我们当这个村干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出路子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村‘两委’的干部,必须带头冲锋”。在党员大会上,陈明炳代表村“两委”向大家表态,“一定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王中36亩、王西27亩、下畈95亩、新立86亩、陈南77亩、陈北53亩,西湾36亩...这些数字,不是种植面积,而是王湾村各村民组土地、山地撂荒的面积。
“靠每户的几亩耕地种植粮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我们村里的荒山、荒地都利用起来。”
“这些荒山如果变成茶山,那可都是能让咱们富起来的聚宝盆。”
“咱们村里把荒山流转过来,全都栽上茶叶。”
“说的轻松,哪来的钱呐。”
在村党员群众大会上,大家为村里未来发展各抒己见。陈明炳说“凉亭乡是茶乡,我们村的茶产业基础很好,但是土地撂荒十分严重。我和大家想的一样,必须把我们的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创造收益,让乡亲们致富。我们村党支部、村干部要带头干,党员要带头上。”
带着这样的思路,2015 年,王湾村成立了承永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一个合作社并不难,但要真正发挥效益又谈何容易,茶叶合作社的面积、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又摆在村“两委”面前。
在乡村两级的积极争取下,2015年5月,县扶贫办决定在王湾村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投资60万元。这一消息传来,全体村干部和贫困群众都欢欣鼓舞,但陈明炳既开心,又十分担心。贫困群众的开心,是因为可以人人分得几千块的项目资金。陈明炳的开心,是因为他一直发愁的合作社资金问题,有了出路。
王湾村当时有150多个贫困家庭,这些贫困家庭要么缺少劳动力,要么没有技术,要么没有资金。60万元虽然不少了,但分到150户贫困群众,每户只能分到4000块。4000 块能干什么呢?因此,陈明炳想打这60万元项目资金的“主意”把这60万元投进合作社!
但是又十分担心,怎么跟150户贫困群众交待,怎样让大家理解、支持,这又成了一个难题。
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村“两委”会上,陈明炳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已经报乡党委政府同意了,准备将这 60 万项目增收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让这150户贫困农户参与利润分红,实现长效收益。这一想法,得到了其他村“两委”干部的支持。
“但是,群众会答应吗,我们怎么跟贫困群众解释呢?”村主任陈明锋说。
“那我们就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去做群众工作。”陈明炳坚定的说。“现在将钱投入合作社,两三年后,每年的分红都不止这个数字。而且,在家的群众也可以在合作社做事领工资,一举多得。”
尽管如此,仍未得到大家的理解,用村民当时的话来说,“这简直是胡来,看不见的收益,哪有实实在在的几千块钱来的踏实。”
为了说服乡亲,陈明炳瞒着老婆孩子,自己率先拿出20万元现金,投入合作社。其他几位村干部也纷纷响应。经过几天的盘算,仅村里几名干部,就筹 66万元,全部用作合作社流转土地、垦覆茶园、购买茶苗等前期投入。
不仅如此,几名村干部还都自愿表示,将来合作社有效益了,自己也不会参与分红,要把收益给到真正相信我们的贫困群众。
村“两委”干部带头入股合作社,让乡亲们吃下了“定心丸”都纷纷表示支持,在合作社入股分红的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按下了手印。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终于确定将 60 万资金作股投入到合作社。
有了1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合作社自2015年秋开始,历时3个月,流转荒山300余亩,全部开挖建成标准化茶园。到如今茶苗已长成茶树,丰产期时,贫困群众每户每年可增收近万元,当时所有的顾虑也都烟消云散,留下的是群众丰收的笑脸。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迈好了第一步,就会越来越好。在合作社有了收益后,陈明炳又寻思,茶叶采摘期过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村集体是没有收入的,要把这段时间也利用好,才能让群众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渠道。
2019年,王湾村承永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王中、王西、下畈、新立、陈南、陈北六个村民组的 300 余亩土地面积,建成“藕虾共作”太空莲基地,还兼顾发展迷迭香等中药材种植,填补了茶叶采摘的空档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的尝试,这一次,再没有任何乡亲怀疑村里的决定,乡亲们对村里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挖掘土地效益的同时,水塘也不能放着不管。2016 年,“村两委”以王湾村水产养殖合作社为平台,将各村民组荒芜水面及门前大塘全部流转,投放鱼苗,进行专业养殖和管理。为让全村22户无劳动力的特困户老有所养、贫有所依,村“两委”将他们全部纳入合作社帮扶,享受收益分红。在村“两委”的探索努力下,王湾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质变。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让油茶花开遍光山大地
漫山茶果金黄
村村茶油飘香
我有一个梦想
在油茶花盛开的地方
乡亲们能过上富有的生活
幼有所依、老有所养
我有一个梦想
在油茶花盛开的地方
农村的孩子像城里的宝贝一样
幸福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这是凉亭乡在外创业人士陈功斌写下的朴实诗歌。
2015年,陈明炳到郑州学习期间,来到凉亭乡在外创业人士陈功斌的公司。此时的陈功斌已在郑州创业近二十年,成立了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饲料公司,可谓是发展势头正盛。
和陈明炳一样的是,俩人都有着浓烈的家乡情怀,年逾四十的陈功斌,早就打算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把自己的事业带回去。
俩人一拍即合。2016年,陈功斌回到家乡,成立新天地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开启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的新征程。陈明炳则全力支持陈功斌,帮助他将王湾村2200余亩闲臵的荒山坡地全部流转至合作社,创建高标准油茶、茶叶及中药材多元化种植基地。
为了合作社长远发展,陈功斌出资将种植基地及周边10余公里灌溉渠道整修了一遍,开挖3口小塘坝,供周边群众无偿灌溉使用。将通往合作社及周边的10余公里道路全部硬化绿化。农业收益来的慢,但是发展农业才能真正带富一方农民。
2016年,王湾村“两委”将150万元村集体经济带动资金全部投入新天地合作社,进一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成立至今已经6年多,带动贫困群众分红收益累计70余万元。除此之外,还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群众300余户增收,累计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发展产业的同时,陈功斌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陈功斌说,我的合作社是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创办成功的,我愿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要将党支部建在我的合作社里,真正实现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2017年,凉亭乡新天地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王湾村党支部选派上任村支书陈曙光等8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到新天地合作社党支部,帮助支持新天地党支部开展工作。在合作社计划流转土地的过程中,东湾组农户陈从意始终没有同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陈功斌几次上门劝说,全都无果。
陈从意说,“我这辈子都是农民,土地就是我的全部,把土地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啊!”
合作社党支部开会时,陈功斌把这事说出来了,王湾村老支书陈曙光说,这事包在我们几个老党员身上,我了解陈从意,一定能说得通。经过陈曙光几名老党员,不仅上门做工作,还带着陈从意到合作社的油茶园参观,给他讲解油茶的收益,让陈从意动了心,也放了心。
陈功斌流转了陈从意的土地,还请他到自己的合作社务工,陈从意既拿到了土地流转的收益,还能领到一份工资,收入不降反增。
2019年初,陈从意将自己的儿媳妇何全慧也介绍到合作社务工。何全慧勤勤恳恳,善于学习,受到几名老党员的赞赏。2020年,在几名老党员的悉心培养下,何全慧成为合作社党支部最年轻的党员。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老党员的支持下,我对农业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了解到群众想要的是什么,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实现我回报家乡、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陈功斌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2018 年秋天,合作社将几百斤油茶籽、中药材摊晒在草地上,谁知天气骤变,突然下起了雨。此时陈功斌正在乡里办事,眼见雨点越来越大,陈功斌猛然想起摊晒的油茶籽和中药材,赶紧开车往回赶,吩咐老婆孩子赶紧收摊子。等他回到,眼前的一幕让他既吃惊又感动,几十名周边的村民,已经将油茶籽装成袋、中药材打成捆,搬进了仓库。他们都是在山上干活的乡亲,看见下雨,自发赶来给合作社帮忙。其中一位乡亲骆开阳说,平时陈总对我们很厚道,挖塘修沟,干了不少好事,今天我们帮点小忙那也是应该的。乡亲们的淳朴让陈功斌霎时间热泪盈眶。
“要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
听王湾村的老一辈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曾在王湾村驻扎开会,当年住过的四合院至今还保存着。陈明炳听在耳边,记在心里。咱王湾村也是有红色文化根基的,陈明炳沉思,何不认真挖掘这段历史,弘扬王湾村的红色文化,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
带着这样的思路,陈明炳请来专家,经过走访群众、查阅资料,当年那段红色历史慢慢还原:1947 年秋,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 8 月 27 日胜利到达光山县,解放光山县城。
为了让这段红色历史被后代铭记,王湾村“两委”在县乡两级帮助支持下,积极争取到中组部、财政部项目资金300万元,成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打造,成功复原野战军野司旧址、红军井等设施,建成红色文化广场、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
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为王湾村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村“两委”还积极弘扬孝老爱亲、廉洁齐家的优良传统,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农村气息,打造西湾孝道文化主题美丽乡村、东湾勤劳致富主题美丽乡村、陈洼农耕文化主题美丽乡村,以美丽乡村建设,筑牢村级旅游基础,探索乡村旅游的新方向,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提升发展。
2021年,村“两委”将村部旧址改造成精品民宿“王湾小驿”并正式投入运营。陈明炳说,我们计划成立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优势,来经营好我们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建设一批精品民宿、酒店,推动村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加大宣传,吸引游客,要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
王湾村在探索集体经济发展上,村党支部当龙头,依托“党支部+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切实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让所有村民成为了王湾村发展的参与者、共享者。如今的王湾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和谐 安定,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河南省健康村庄”、“河南省传统村落”、“信阳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文章来源:凤凰网河南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