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座谈会在郑举行
乡村振兴网郑州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河南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8月20日,“《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座谈会在郑举行。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会长史献志,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秘书长史坤,河南省乡村振兴网总编、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原社长赵敏,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主席孙玉萍,河南省微电影协会总顾问、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等领导与专家学者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为“《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如何助力河南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座谈会由赵敏总编辑主持。
孙玉萍主席对“《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摄制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她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最具镜鉴价值的中国故事,厚重河南,从乡村开端。在前期调研走访中,发现很多村庄党建引领,建设各具特色,有的乡贤带头,经济蓬勃,有的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积淀,总而言之,非常值得去记录。《记录家乡》将用贯通古今的线索,呈现每个地域历史的场景、名人、乡贤、家训等历史文化内涵,用影像打造《记录家乡》的历史及现代乡村史,为地方志的编撰提供珍贵的音像资料,同时,激发居民的乡愁情感,带动乡村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史献志会长对“《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活动的策划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活动的选题十分新颖,在实施中,要严肃严谨,实事求是,多挖掘有价值的素材,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争取多出精品,做好宣传,为河南乡村振兴,尤其是文化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也各抒已见,就选题、组织、拍摄、制作、播发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在发言中说,河南约有4.5万座村庄,这些历经数千年时间逐步建立的村庄,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行将消失,“《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的摄制非常有意义。可以展现的内容有很多,如乡村的发展演变,村庄的生态环境、标志性设施、传统文化、民俗等等。
导演原雅轩认为,记录乡村的发展演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的工作,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来说,乡村大户宗族的姓氏文化等也是很好的题材。在全民都在拍视频短片的当下,不做则已,如果要做就做精品,坚持下去,体现系统性,做出规模。
河南省微电影协会副秘书长张伟杰则从选题、摄制方面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析。他认为,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着眼,囊括新农村面貌、特色产业、非遗文化、乡村党建、宗族姓氏、乡贤引领、红色遗迹、民俗文化等等。音像的形式是记录,以同期声讲述为主,旁白解说为辅。记录的是音像史,更是暖暖的乡情。
……
短短半天时间,大家观点碰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摄制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据悉,“《记录家乡》 乡村音像史”将由河南省微电影协会、河南省乡村振兴网联合摄制,制作的成品将在河南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陆续播放。(完)
来源:河南省乡村振兴网
责任编辑:门杰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