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之幸”红色教育基地引领发展的启示

大石岩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部的太行深山区,地域面积19.6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428户1325人,其中贫困户262户877人,贫困发生率近70%,党员56人,村两委干部8人。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2020年底脱贫。

 

 

一、红色基因

 

大石岩村历史悠久,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有先人居住。村中所有房舍院落墙壁几乎全为石头砌成,十分美观。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淇县县城,中共太行边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八团也在靠近林县的淇县西部山区的各个村庄,宣传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党组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到淇县全境解放,大石岩村一直是淇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二、红色传承

 

大石岩村地处偏僻,可耕地较少,吃水困难,交通不便。从1966年到1978年,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挥红色基因的功能,先后闸沟造田:两年内共造田一百多亩。兴修水利建设:先后打旱井50多眼,打水井10多眼,修渠道4000多米,建小型水库2个,蓄水池10多个,水塔5个,逐步解决了吃水困难问题。架杆办电:大石岩村村长爬山越岭,扯上电线,将光明带给大石岩村的千家万户,从此,结束了用煤油灯的历史。建桥修路:想要富先修路,大石岩村地处山区,千百年来,老百姓到山外去都十分困难,但是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历经3个月的奋斗,架起石拱桥3座,砌石岸3里多,打通了山里通往外界的道路。

 

三、坚持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石岩村逐渐落后。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房子破败,山头荒芜,村子成为了一个“老大难村”。2016年10月,已退休的大石岩村书记徐光响应淇县“头雁回归”工程的号召,临危受命。他在调查研究中意识到,山村落后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战胜贫困的精气神。为此他多次召开党员干部务虚会,回顾建党、建国以来国家取得的成就,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并提出了“党建引领+红色研学+旅游兴村”的工作思路,使村支部焕然一新。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徐光书记多方筹措资金,到任后的第21天就成功打了一眼260余米的深水井,一眼井打出了村“两委”的威信,打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村民从徐光书记身上看到了深山老村的希望,心甘情愿投入村庄建设,不计报酬。

 

四、坚持党的初心

 

为了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2018年10月,徐光书记筹资30万元打造了占地300平米的红色道具展厅,每件物品都能勾起人们对那段难忘岁月的回忆和崇敬。为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又建立了大石岩红馆,通过红色记忆文化长廊、英雄碑刻、伟大成就、党风廉政建设等展板,让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通过开国大典的巨幅画作,让党员干部感受革命先烈在艰苦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和顽强斗志,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永葆对党忠诚。

 

 

五、振兴乡村映党性

 

大石岩村在徐光书记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大石岩村建成了“荒野洪荒游”、“红色洞穴探险游”、“重走长征路”、红色记忆长廊、英雄碑刻、伟大成就等研学项目,形成了一个以红色教育、培训、传统文化弘扬为基础,以党建等文化为灵魂,以发展花椒、连翘、小米、粉皮、粉条为特色农业,以南太行优美风光为亮点的新兴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基地,仅综合旅游收入就达50余万元,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困难村,到景色秀美的先进示范村的巨变。

 

这一切的成果离不开党的先进领导、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红色精神的支撑。曾经的荒山秃岭、悬崖峭壁,变成如今山路弯弯、风景如画。“激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正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真实写照。

 

六、启示

 

从大石岩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看出,党建引领,作用巨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自觉奉献,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称赞,夯实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另外,对于集体收入并不富裕的山区乡村来讲,需要根据村情实际,确定发展模式,把“小资源”做精,推动发展成“大产业”,走出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有机发展的融合之路,美化村居环境,也鼓了村集体和群众的腰包。(赵敏)

 

 

来源:农经视点

责任编辑:周香慧

 

 

 

 

 

微信扫码分享

首页    组织振兴    “大山之幸”红色教育基地引领发展的启示
2023-12-12